晋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西曾经最牛的地方,还能牛起来吗 [复制链接]

1#

曾经的“白银王者”,如今的“青铜”!

▲平遥古城与远处的高楼遥相呼应,像是晋中几百年历史的一个缩影。

出太原武宿机场、太原南站往东多走几步,就是晋中。作为省会太原的邻居,晋中与太原的关系极其微妙,颇有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意味:

北宋初期,太原的治所曾迁往晋中数年,而晋中的榆次、祁县、平遥、太谷等县(区),曾一度为太原所管辖。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直到现在依然清晰可寻:位于晋中、太原两城之间的山西大学城与龙城大街,从文化、交通上将她们紧紧绑在一起。

▲榆次夜景。榆次是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抛开这些表面现象,曾经属于太原、如今属于晋中的榆次、祁县、太谷、平遥四县区,才是晋中、太原两城之间的真正纽带。她们曾经是山西乃至整个中国的商业中心所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

▲平遥古城全貌。

01为什么“白银谷”出现在晋中?

晋中位于山西中部偏东,东隔太行山脉与河北省相邻;东北与阳泉接壤,西南与吕梁毗邻,西北与太原接壤,南与长治、临汾为界。

由于晋中下辖的2区8县以及代管的县级市介休,没有一个是“嫡系”,晋中人经常自嘲“晋中是个组装体”。从地理上来说,晋中的“组装感”也很强:

▲晋中地形示意。

中国总体地势西高东低,但晋中恰好相反,东高西低。太岳山从晋中中部偏西隆起,大致将晋中河流分为黄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也将晋中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太行山脉绵延起伏,阻碍了东南湿润气候的进入,使得夹在太行山与太岳山之间的山区降雨稀少、冷暖多变。而平均—米之间的海拔,以及山地、丘陵、盆地纵横的地貌,虽然为动植物提供了乐园,但对当地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贫瘠与落后,似乎是晋中东部永恒的主题。

▲太行山脚下的和顺县回黄村。

西部汾河浩浩荡荡,过境千米,收纳萧河、象峪河等河流之后,在晋中盆地(也叫太原盆地)冲积形成平坦肥沃的良田。汾河东岸的晋中各县(市),充分利用河流灌溉之利发展农业,是山西较早开启农业文明的地区,太谷的饼、平遥的牛肉、榆次的烧酒,远近闻名。

这里自古就是山西的富庶之地。

▲汾河水系的祁县子洪水库。

明代初期实行“开中法”(明清政府施行的以盐、茶为媒介,招募商人输纳军粮、马匹等物资的政策),山西人抓住这个历史机遇,以山西地临北方重镇,接壤各经济发达地区,地处南北交通要道地理优势,成为中国第一批盐铁商人。

到了清代中后期,经过近四百年的积累,这些山西人将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甚至走出中国,与外国人做起生意。他们以乡土亲缘为纽带,被称为“晋商”。

▲清朝晋商商路示意。晋中太谷是晋商商路的中心点。

而晋中,因居“山西之中”,成为南北往来的重要经济中心。晋中人借此地利,逐渐发展壮大,到清代前期时成为晋商的中流砥柱。他们从汾河东岸出发,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几辈努力之后,终于将这里变为山西乃至整个中国最富庶的地方。

▲曾经繁华的平遥古城,如今成为了游人如织的景点。

02“富可敌国”是怎样炼成的?

晋中西部,是明清时期晋商与晋商文化的核心地区。

以前,晋中流传着“金太谷,银祁县,吃不完米面的榆次县”的民谚;如今,晋中各县(市、区)分布着一眼望不到头的晋商大院。说这里曾经“富可敌国”,名副其实,毫不夸张。

▲晋中大院分布示意。

晋中对中国各地影响有多大?《乔家大院》、《大红灯笼高高挂》、《白银帝国》等影视剧的传播,使人们在银幕上得以一窥晋商宅院建筑与晋商的生活。前两部影视剧的取景地都是祁县乔家大院,乔家是晋中首屈一指的富商巨贾。

▲乔家大院。在中堂为乔家大院主人乔致庸堂名。

清末民初,北京共有多家粮店,其中三分之一都由祁县人经营。但祁县的“商业帝国”并不在北京,而是在内蒙地区。乔家以“复字号”生意垄断了整个包头与呼和浩特的商业经济,在在包头的店铺房产共有多间,对包头的城市兴起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因此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

无独有偶,这种一个家族成全一座城市的现象,在太谷曹家身上也得到了体现——“先有曹家号,后有朝阳县”——太谷曹家在热河三座塔地区发展商业,带动了当地发展,清政府遂设立朝阳县,即今日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的前身。

▲曹家大院。

“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人”,以晋中商人为核心的山西晋商,用商业的魔法兴起一座座城市,也在他们商迹所及之处,共同捐资,建起余座“山西会馆”。这些会馆,既是他们在外地的商业驻点,也是他们旅途中安放身心的家。

后来,这些山西会馆,有的发展为山陕会馆、山陕甘会馆;有的发展为秦晋会馆、全晋会馆;还有的发展为西晋会馆、潞泽会馆……如今,这些会馆作为晋商文明的组成部分,已成为当地的总要文物,为世人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