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谁偷走了他们的 [复制链接]

1#

近日,“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登上各平台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最近,山西一位老师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课间圈养”现象,引发众多家长共鸣。

山西一老师吐槽“课间圈养”,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

近日,山西晋中一名老师发布视频吐槽“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但是学生表示也很无奈:“课间时间10分钟,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无独有偶,陈女士的儿子就读于杭州市区的一所公办小学,“老师说了课间不能下楼,也不能跑跑跳跳,甚至还不能大声说话。”陈女士表示:“学校里还有老师会巡查,看谁下课了在走廊上奔跑。有一次儿子回来说班里有同学被‘抓’了。班级因此还被扣了分,班主任就批评了全班同学。”

教育部:不得对学生课间的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此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许多学生家长在社交平台上指出孩子在课间10分钟不能去操场,不能上下楼,不能出教室,甚至无法离开所在的过道。

实际上,教育部年5月通过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但目前来看“课间圈养”问题仍相当普遍。

安全与快乐如何取舍?老师:我们也很无奈

有老师表示:“哪怕是小学学习压力也挺大的。课间10分钟,如果遇到上一堂课的老师稍微拖堂几分钟,下一堂课又要求提前三分钟到教室静静心,真正能让孩子们走出教室玩耍的时间可能只有五六分钟。”

而学校规定学生不准出教学楼或者不准在教室走廊嬉戏打闹,更多是为了安全考虑。“凡是学生受点伤,有的家长就会找学校或者老师麻烦。之前就听说有学生磕掉牙,家长跟学校打官司的。”

有老师坦言学校主要精力在教书育人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了安全选择‘一刀切’,是比较稳妥保险的做法。”

吐槽还是理解?网友观点不一

此事一出,立即引发网友热议。许多家长对此深有体会,“早就想吐槽了。”

有网友反映:“好几个班都有腰椎有问题的学生。”

还有网友回忆起了当年的“课间10分钟”:“课间老师都往外撵人。”

也有网友表示能理解:“老师和学校也是出于安全考虑。”

专家支招:明确责权,预防为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出现“课间圈养”问题的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学校责权边界的模糊。“学校目前不是有限责任主体,成了无限责任的承担者。”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劳凯声教授曾提到,解决中小学校责任能力不足问题的一种做法,是让社会分担公办中小学校的赔偿责任,建立学生伤害事故的保险机制。

在上海,年《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校方责任综合险已经开始推广。

国内某保险公司职员林婕表示,和家长自愿购买的学平险(学生意外保险)不同,校方责任综合险的保险主体是学校,主要承保学生在校期间(包含课间)或在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

在林婕看来,除了通过保险来分担部分风险,更重要的是学校应该更多地“从事后赔偿向事先预防转变。”年,林婕在中小学调研时,发现仅有校园责任保险兜底远远不够。房顶一直在漏水、拖线板到处都是、栏杆不知道该设置多少高......但她看到,十余年间更多学校正对保障学生安全的硬件设施进行规范。

年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表示正在研究如何建立健全学生体育活动意外伤害风险防控机制,来减轻或化解校长和家长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体育活动所受到伤害的后顾之忧,这可能是解决课间问题的基础。

年10月18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答复记者,目前正在督促各地进一步完善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多部门联动快速反应机制,确保校园内一键式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配置全面达标并有效运用。

请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

课间10分钟,本是为了让学生活动身体、放松大脑、上厕所、沟通而设置的。跑跑跳跳、说说笑笑本应是课间10分钟的“标配”,如果仅仅是为了避免磕碰,为了“不出事”“不惹麻烦”就将孩子“圈养”起来,这样的教育才是真出了问题。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圈养”养不出身心健康的孩子。让孩子去跑、去跳,即便会有磕磕碰碰,对孩子而言,都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经历。真正对学生的关爱,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应该是放开手。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把课间的欢声笑语还给学生。

责任编辑:刘聪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