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高考生和家长都会认为“高等专科学校”更名为“学院”、“学院”更名为“大学”是因为这所院校的办学层次“升格”了,然而近些年,院校更名现象频发,更有的大学两年时间内更名3次,很难想想短短两年时间内一所院校的办学水平能有多大的突飞猛进呢?所以,制定高考志愿填报方案时有多个院校可选择时,真的有必要深入考察一下每所院校的更名史。
陷阱1以大学命名的专科院校
一种名字里带“职业”两字,例如九江职业大学、天津职业大学、南通职业大学、扬州职业大学、苏州职业大学,这样的专科院校比较多;另一种名字里只有“大学”,比如开封大学、焦作大学、牡丹江大学、中州大学、淮南联合大学,这些专科学校建于《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颁布之前,如今这样的专科院校已经非常少,所剩无几了。
陷阱2两校共用一个名字院校
北京和武汉都有中国地质大学。它们并非一所大学在两地的不同校区,而是共同使用同一个校名的两所高校。北京和徐州都有中国矿业大学,也是两所不同的高校。
陷阱3一个名字院校多个校区或分校
比如北京邮电大学与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东北大学与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它们的毕业证前者无差别,后者有差别,但录取最低分数要差出很多,类似的让人一不小心就中招的院校、校区、分校还有很多,比如大连理工大学与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哈尔滨理工大学与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合肥工业大学与合肥工业大学宣成校区等等,报之前可得搞清楚差别。
陷阱4行业院校改“出身”
我国原有多所以钢铁命名的本科院校,比如北京钢铁学院(现在叫北京科技大学)、鞍山钢铁学院(现在叫辽宁科技大学),现在这些院校全部都已更名,“钢铁”在本科院校的校名中已消失。原以气象、冶金、水产等命名的院校,在我国现有本科院校中已经消失。以纺织、地质命名的院校也是少之又少,前者曾一度消失后于近年又出现。很多高校在更改校名时“科技”是首选词汇,其次是“理工”、“工业”、“工程”。由于很多大学更名时都热衷于上述词汇,使得中国大学校名趋同化现象很严重,甚至同城的几所学校的校名仅一字之差。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与哈尔滨理工大学,曾听说过这些院校的老师在讲自己学校事情时都发生过口误。在高等教育法及相关法规颁布前,原河北地质学院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被网评为“中国大学更名跨度之最”。高校名称的‘升级’,很可能意味着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甚至连高校领导的行政级别也将获得升迁。糊里糊涂报考的考生们很有可能损失的是自己的分数价值。
陷阱5命名时以小见大
诸多大学一有机会更名时全都努力突破地域,位于非省会城市的地方院校在更名时,体现属地的地方名称很多被换成了所在的省名。在中国大学更名比较多的当属湖北省,黄石、孝感、成宁、襄樊的本科院校,在五年前同时更名为了“湖北某某学院”;而且更名后有两所院校的校名较为相似,分别是湖北理工学院和湖北工程学院。也有些院校更名时使用所在省市别称,例如齐鲁师范学院、荆楚理工学院等;以所在省市简称加方位词构成的更多,如鲁东、闽南、皖西、滇西、晋中等。更有些院校为寻求校名在地域上的突破,在更名时用了类似过去大区名的词汇,如东华、南华、西华、北华和中北等。例如,泸州医学院先后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使用了“西南”这样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学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
有些院校名字叫的大气,实力未必已同步提升,择选时有必要细细比对,切忌“重名不重实”。‘高大上’的校名,更有利于高校的招生与宣传,是以功利为导向的表现。
陷阱6办学性质混淆
过去的高校从校名就可看出是公办或民办,而近年来,我国民办高等院校的数量激增,其定名或更名时偏好类似于公办院校的校名,体现得最为明显。也有些公办本科院校因更名“不慎”,以致被普通民众误认为是民办院校。当下,民办院校更名时校名日趋“公办化”,比如三亚学院、西安外事学院、仰恩大学、武昌理工学院,公办院校更名时校名日趋“民办化”如东华大学、暨南大学、长安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等,现在中国大学在校名上高度趋同化,仅从校名已难以区分是公办还是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