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以农耕为划时代的标志,文化发展的起点,山 [复制链接]

1#

仰韶文化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母系社会)考古学的代表性文化和坐标,其他地区出土的同类遗存都统称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发掘者安特生,安氏认为仰韶文化为单一的文化期,实际上仰韶村的遗存十分复杂多样,它代表着几种不同性质和不同时代的遗存,这一点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庙底沟、王湾遗址的发掘与研究,逐步认识和深化,并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确立了半坡、庙底沟、半坡晚期、后岗、大司空等诸多仰韶文化类型。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早期晋西南、晋南、地区的文化都有哪些。

晋西南在这里是指包括中条山两侧的运城盆地,该地区发现属仰韶文化早期的遗址几十处,以较大规模发掘的东庄村遗址为代表。东庄村属芮城县,遗址为年发现,年发掘,发掘面积平方米。发现房屋两座,其中一座略呈圆形,最大径约1.8×18米,居住面与当时地面基本平齐。居住面坚实平坦,在其南部偏东的边缘上有椭圆形灶坑一个。房基发现柱洞22个,其中小柱洞21个,位于居住面周围的墙基上。大柱洞1个,位于居住面中央偏北。另一座房屋系口大底小的竖穴,残深18米现存穴口很不规整,最大径约55米,未发现柱洞、草拌泥和灶坑等痕迹。灰坑发现43个,分为三类:一类为圆形袋状,口部平面为圆形或椭圆形,是最规整的一类;第二类为口大底小,口部平面也为圆形或椭圆形,有的底,有的平底,多数建造粗糙;第三类口底形状都不规则,坑壁和坑底均凹凸不平。

墓葬未发现成片的,只有5座单体的。可分三类:瓮棺葬1座,葬具是一个夹砂红陶瓮,无随葬品;单人葬土坑墓2座,皆仰身直肢,未发现葬具和随葬品;双人或多人合葬土坑墓2座,皆二次葬,均未发现葬具和随葬品。双人墓,其墓圹是一个椭圆形圜底土坑,下肢骨叠放在上身两侧二具骨架基本平行放置,皆男性。多人墓平面略呈梯形,人骨架9具,女3男2,其余性别不明。头向一致,排列有序。

遗物,发现生产工具80件,有斧、锛、刀、镞、纺轮等14种。质地有石陶、骨、角4种,其中石质品数量最多。陶器数量也很多,可知陶器是该遗址的主要遗存。陶质有细泥红陶、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红陶、夹砂灰陶5种。器表颜色为红色的占绝大多数。全部用手制,轮修仅见部分口沿,磨光只限于细泥陶和泥质陶。纹饰有线纹、附加堆纹、弦纹、齿状压纹、席纹、镂孔等。彩陶均为黑彩,纹样有直边直角三角形、几何形、宽带形、圆点形等多种。动物纹只有一种鱼纹。器形有钵、碗、盆、瓮、罐、瓶、鼎等。关于东庄村的两座房屋,将其中F一座划为小型圆屋的A类(浅穴式),认为是仰韶房屋中地穴最深的一座,“房中无火塘,也无柱洞,可能是一种储藏室而不大像是住宅”,也可能同单纯的经济性和宗教性有关。将F一座划为C型(平地式),根据柱洞情况,认为其复原当如杨鸿勋的设计,外形像一个倒置萝卜。通过比较认为,东庄村房址同半坡类房屋相比存在许多共同点,也存在一些差别。

关于东庄村两座二次葬的多人合葬墓的现象,原发掘报告作了如下分析和判断:遗址仰韶层总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是一个比较小的村落,居住的人口不会太多;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存在于氏族之内的自营经济单位是若干个分离的母系家族(庭,小于它的经济单位是没有的;同一合葬墓死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属于同一氏族的不同家(庭)的成员,也可能属于一个家族(庭)或更亲近些的成员。关于东庄村遗址的年代与性质,由于大部分因素与半坡文化相同或接近,可以划归半坡文化范。鉴于该遗存中存在着诸多其他地区不见的因素,有一定的地方特点,其可作为半坡文化的一支地方类型,即半坡文化东庄村类型。对东庄村类型的起源,有的学者认为“它的前身应是磁山文化的裴李岗类型”。

晋南地区是指以临汾盆地为中心,北以霍太山与晋中为界,南以峨眉岭与晋西南毗连,西到黄河,东依太行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区域。该区域仰韶文化早期遗址发现的有侯马褚村、西阳呈、曲沃里村西沟、万荣西解村一层、襄汾丁村、翼城古暑、西石桥、北橄等遗址和遗存,以褚村早期遗存为代表。褚村位于侯马市西北6公里的汾河左岸,遗址分布在村东、村北的汾河台地上,因年久破坏,保存极差。20世纪50年代末发现,年复查并试掘。据地层关系和其包含物,该遗址包含三个时期的遗存,其中第层为仰韶时代早期。未发现遗迹,遗物以陶器为主。陶质以泥质红陶为主,灰陶及白陶次之,夹砂灰陶占少部分,有夹砂红褐陶及灰陶。器表颜色,红、褐占95%多。纹饰素面比例最大,次为红色带彩,另有凹旋纹、指甲纹、易柬纹等。全为手制,器形有钵、碗、盆、壶、罐、鼎等组合,还有缸、缶、器盖等。

褚村早期遗存包含的所谓“红顶碗”、指甲纹、剔刺纹以及陶系比例、制法等,与半坡文化早期相比很接近或雷同。“红顶碗”及鼎等更是后岗期文化器物组合中的器类,故该遗址与半坡文化、后岗一期文化年代属同时期。褚村遗址发掘前,已发现翼城枣园H1遗存,发掘者根据二者的特征,将枣园H1与褚村第一期遗存视为“枣园H1遗存(文化),并把前者作为第一期,后者作为第二期。褚村早期早于庙底沟文化,同庙底沟文化有承袭关系。晋中地区是指以晋中盆地为中心,包括西面的吕梁山地和东面的太行山西麓,南以霍太山为界,北到忻定盆地。该地区发现的仰韶时代早期遗址有太谷上土河、娄烦童子崖、上街、祁县梁村、离石吉家村和后赵等,以上土河H1和童子崖遗存为代表。

上土河遗址位于太谷县东部,20世纪80年代初对其进行了调查与试掘。其中H1出土了钵、壶、鼎、罐为组合的器物。钵有“红顶碗”式的,也有施黑彩带纹或红褐彩叶脉纹的;鼎的足部为圆柱状并施有按压纹;壶的口部为小口折唇;罐有夹砂和泥质两种,皆饰弦纹。童子崖遗址是年调查时发现并试掘,还清理两座房址,破坏严重,平面形状不详。陶器发现很少,质地有夹砂和泥质两种。上土河H2和童子崖F2的资料比较少,因都发现同样的小口折唇壶等器,可视为一种遗存,暂称上土河遗存。由出土器物的种类看,绝无尖底瓶和鱼纹彩陶,有些钵类器与半坡文化相同,但性质同半坡文化无关。而以器物组合和纹饰等特点考察,可知与后岗一期文化接近。因此,晋中地区以上土河为代表的遗存,应视为后岗一期文化范畴。

看完文章后大家对于早期晋西南地区的文化有所了解了吗?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积极评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