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精心创作
就是我和这些古建彼此走近
彼此感受的时候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山西的古建宝藏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4次前往山西调查、勘测,才让世人见识到这片神奇大地上的瑰丽古建。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有一位年轻人用手中的画笔跨越千年,在纸上与古建相遇,他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秦志臻。以下是他的讲述。
01生日那天还在画室我叫秦志臻,笔名白泽,生于年,山西太原人。白泽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一种虎首龙身且有角的瑞兽,因为这个名字很好听,所以选它做了笔名,后来我才知道这是神兽的名字,不知道这是不是自己与传统文化在冥冥中的一种缘分。
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表露出对绘画的喜爱。记得上小学那会儿,只要学校有活动,都是我画板报。那时对绘画的热情像一股蕴藏在内心深处、积蓄很久的能量,有灵感的时候经常会一张接一张地画。父母见我如此痴迷,就送我去少年宫学习绘画。
秦志臻在户外写生/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绘画学习贯穿了我的童年、少年时期,从未间断。大部分的学画时光,都是彩色的、快乐的。
记忆深刻的是,在小学五六年级刚开始学习素描时,我产生过一段时间的畏难情绪。和五彩斑斓的儿童画相比,素描相对枯燥无味,而且那些光与影、远和近的关系也有些难以理解,所以每次去上课,我都想逃避。但是自己又是比较听话的孩子,不敢把这种情绪告诉父母,只能硬着头皮去上课。还好,这段痛苦的时间只存在了一年左右,坚持画下去,我发现素描也没有那么难了。
我住在太原市小店区,但是学画在迎泽区的太原市少年宫,每周都要走很远的路,再穿过迎泽公园去学画。父母没有因为路远,少送过我一次,也是他们的这种督促,让我踏实地在学画路上走了下去。
对于太原人来说,12岁是个很重要的生日,一般家庭都会隆重地为孩子庆祝。12岁生日那天,我中午和同学、家人在饭店庆祝了生日,下午很想跟朋友们继续玩,没想到,妈妈还是让我去少年宫学画。于是,在12岁生日当天的下午两点,我依旧坐进了画室。
业精于勤,荒于嬉。直到现在,我依旧保持着每天画画的习惯,这不仅是出于喜爱,还是一种肌肉记忆。只要拿起画笔作画,就会觉得浑身舒畅,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02与古建在纸上相遇小时候,几乎每个周末我都要回姥姥姥爷家,他们就住在晋祠边上。只要回去,我就会去晋祠、天龙山玩。那时晋祠博物馆不收费,里面各种古建、文物的修缮程度和现在也不同。
晋祠对于还是小男孩的我来说,只是一些亭台楼阁。那时的我,既不懂历史,也不懂这些古建的精妙之处。但是从小就在晋祠长大的姥爷会如数家珍地给我讲解晋祠里的古建,献殿为什么夏日凉风阵阵,圣母殿、鱼沼飞梁都有什么典故和传说。因为年龄太小,姥爷讲的这些,仅仅是给我灌耳音,并没有什么让我特别感兴趣的地方。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听姥爷讲他的晋祠奇遇。那时的晋祠没有那么多路灯,天黑以后,有些犄角旮旯伸手不见五指。农历七月十五、六月十二都是晋祠赶庙会的日子,会有马戏团过来表演。据姥爷说,有一次他在晋祠玩晚了往家走,在一片黑暗中,看见远处有个影影绰绰的影子,走近一看,竟然是一只狗熊在“游荡”,姥爷拔腿就跑!估计是马戏团没有锁好笼子,狗熊自己走出来“放风”了。
还有一次,也是年节期间,姥爷玩耍后往家走,在晋祠的一个转角,突然看到一个脸很长、眼睛很大的动物,当时姥爷吓得魂飞魄散,但是缓过神再仔细辨认,黑暗中的“长脸怪物”原来是一头驴。
这些小奇遇虽然和晋祠古建没有关系,但是它们就像一些细小的种子,在姥爷趣味盎然的讲述中,扎根于我的头脑。伴随着这些故事,晋祠也变成了我儿时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秦志臻作品:晋祠水镜台/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真正让我感受到山西古建举足轻重的分量,还是在大学系统学习了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相关课程后。我意识到晋祠里那些再熟悉不过的亭台楼阁,在中国古建史上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不仅如此,佛光寺、云冈石窟、永乐宫、应县木塔……全部变成了历史书中的一个个闪闪发亮的坐标。以前它们在我的认知里仅是一个又一个孤立的点,但如今这些古建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网,或者说是一个立体的面。你会不自觉地在大脑里将北魏、辽金、唐宋等各个时期的古建串联起来。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太原。除了周末在美术培训机构代课,业余时间我经常会画一些小作品发到社交媒体上。我画过花卉、动物,也画过国外的知名建筑,有彩铅画,也有钢笔速写。虽然也有人点赞,但一直不温不火,是一种自娱自乐的状态。
年,百无聊赖中,我突然想为什么不画画晋祠呢?于是在纸上用铅笔勾画一番,又用水彩上色。上完色,我发现还挺好看。当我把这个作品放在网上后,点赞留言收藏的人很多,这说明大家很接受我的这种画法。
虽然我的专业是国画,但我并没有选择用国画的形式来表现古建。因为国画是一个大的画种,和西方的油画一样,有很强的专业性,也需要鉴赏者深厚的艺术积淀。比如国画中的工笔画,大家都能看懂,但是国画里的大写意则有一些观赏“壁垒”,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松接受的。
秦志臻作品:晋祠/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我选择用人们更容易接受的形式来描绘山西的古建,先用铅笔打线稿,再用水彩笔着色。在构图上,我以古建为主体,搭配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细部或者文物,再配以文字说明。如果在画面上只呈现一个简单的建筑物,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不够,比如晋祠知名的三匾、三绝、三宝。如果只画一处,画面就太单一了。为了画面丰富好看,我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
创作时相对有点难的可能是,要掌握好建筑的结构和比例,另一个则是颜色的调和,如何能最大程度地还原那种岁月斑驳的颜色,画旧如旧。为了能画出还原度更高的古建,我也会阅读古代建筑方面的书籍。这种小巧精致、色彩清新的小画更易于传播,人们也更容易接受,能做到雅俗共赏。用相对通俗的艺术手法来呈现山西最极致的古代建筑艺术,所有人都能在里面找到共鸣点。
随着社交媒体上粉丝的增加,我开始琢磨,是不是可以把山西的这些古建都画一画。都说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的古建宝藏可是数不胜数。于是我开始一幅接一幅地画,如今已经画了80多幅了。虽然很多人喜欢我的画,但我画的这种小作品并没有什么技法上的难点,它毕竟不是艺术创作,更像是一种记录。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坚持把这件事做下来。
03先起飞再调整姿势画了一段时间,喜欢我作品的网友越来越多。有人在评论区留言,说自己是一位美术老师,有时候讲课,会把我的画作为教案,讲给学生听。还有网友提议,把画作制作成明信片、拼图或者冰箱贴等文创产品。我觉得可行,没想到制作出来的文创产品特别受欢迎。看到大家这么喜爱我的作品,我心里也是成就感满满。
我这个人很随性、松弛,不想被一些条条框框限制住。我更希望能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尽量不要太受约束。我觉得,人生没有什么是绝对稳定的。说到底,还是需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够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任何一个行业做到顶尖,都不需要担心生活问题。
秦志臻团队设计的冰箱贴/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现在我在抖音、小红书、B站上都有作品发布,也拍了一些介绍古建的视频。不管是单纯的绘画记录,还是有人出镜讲解的视频,都是我的一种尝试。我想通过不停尝试,找到自己人生的发力点,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先起飞再调整姿势吧!
那会儿不是有个纪录片挺火,叫《我在故宫修文物》。我灵机一动,给自己的文创系列起名为《我在山西画文物》。现在我想做一些年轻人喜爱的、尤其是有文化创新的东西。比如做一些让古建“活”起来的文创,赋予这些古建、文物新的生命力,把它和现在的热梗或者年轻人感兴趣的东西衔接起来,让它们都能“出圈”,让更多人了解它们、喜爱它们。
秦志臻团队设计的贴纸/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在全国的这些文创产品里,我觉得能做到两方面就比较厉害了,一方面是卖得比较好,比如敦煌和故宫,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重量级博物馆。另一方面就是博物馆自身的设计要出彩,要有设计者的巧思,比如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玩偶,还有最近出品的一锅土豆,都蠢萌可爱、深受欢迎。出去旅游的时候,当地的博物馆是我必去打卡的地方,就是为了了解当地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
04希望山西“火”起来山西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的地位,让它有着得天独厚的古建资源,更为难得的是时代序列完整,唐宋元明清都有,这在全国来说都是很少见的。在别的省,能有零星几处就已经很不错了,不可能有山西这么完整且保存这么好的。从忻州的南禅寺、佛光寺,到晋南、晋东南的建筑,都非常有价值。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晋祠的圣母殿、大同的云冈石窟以及应县木塔。
秦志臻作品:平遥古城/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刚开始画作品时,还处在疫情时期,所以我先画的是太原市的古建,比如晋祠、天龙山、文庙、纯阳宫等,然后就开始按从北到南的顺序画,先是大同、朔州、忻州,再到晋中、临汾……这两天在画临汾的广胜寺飞虹塔,后面打算画画洪洞大槐树、皇城相府这些地方。
从年开始,就有一些本土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