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商以城而兴,城以商而名,坐落在晋商故里的榆次也不例外,它和活动在这里的晋商相辅相成。各晋商大户在这里开设店铺,经营产业,使得古县城经济繁荣,城池繁华。而市场繁荣、金融发达的古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一区域的晋商的发展。
晋商,是对山西生意成功影响深远的商人,以地邻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实力强大的山西商帮的统一称呼。通常意义上是指明清年间的山西商人,是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商帮”之一。
山西商业资本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代,晋南地区就已经开始发生商业交易活动。周秦至隋唐,山西逐渐发展出了一些大商人,但未形成一种商人势力,没有固定的组织,与其他地方的商人相比也没有突出的地位。后来在宋朝廷需要北方的大辽来供应自己所需的战马,而大辽也需要宋朝的手工业制品这一大环境下,山西商人才开始显出身手。到了元朝,随着割据局面的结束以及驿站的完备,商业活动的地域范围也随之扩大。明朝建立后,"开中制"的实施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晋商开始兴起,从此在历史的舞台上活跃了数百年之久。
榆次骆驼广场的骆驼群雕(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朝初期,朝廷为了解决驻守在北方边镇的明军所需粮饷的供给问题,实行“开中制”,利用手中的食盐专卖特权,吸引商人纳粟于边。
开中制度的全过程分为“报中”、“守支”、“市易”三部分。先由朝廷根据驻扎在边镇的明军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出榜招商。各地商人在应招后,必须按照榜文中所要求的开中项目,将粮、茶、麦、帛等实物,代为运送到边镇,此为“报中”。一般说来,凡驻扎有明军之处均可报中,但各地情况又各有不同。永乐以后,报中多集中于包括山西在内的,多处所谓的九边地区。报中任务完成以后,商人即可获得朝廷发放的贩卖食盐的专门执照——盐引,凭此可以到指定的盐场支盐,并在朝廷规定的范围内。将其投入市场进行售卖,以赚取中间的高额差价。
山西盐业发达,是我国最古老的产业区之一,依托运城面积广阔的盐湖,以及晋南地区北通太原南达中原的交通要道,加之外出经商在地窄人稠的晋南地区,是当地百姓的一种谋生手段。故而今运城、临汾、长治和晋城等地的商人,在此时开始崭露头角。
明长城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朝中后期,随着“开中制”被逐渐并轨的纲运制和商课制取代而归于消亡,晋南的商人开始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逐渐兴起的晋中商人。
榆次聂店王家原本在明万历年间,以开杂货铺为生,后来在宣化(今河北张家口)一带经营土地和粮食,也加入到了粮食贩运生意的行列中来。
这一时期,地处交通要冲并拥有两处驿站的榆次,商业已处在兴盛期,古县城内的街市上贸易商品品种繁多,店铺鳞次栉比,已是相当繁荣。通过粮食贩运略有积蓄的王家在这里开设经营典当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周边地区开设有数十家当铺。发家致富后的王家将势力扩展到了全国,涉足多项产业,还联合平遥王智村的米家共同投资,在平遥开办了票号“协同庆”。
聂店王家是榆次历史上发迹最早的晋商,繁盛三四百年,家产不计其数。聚集在榆次老城南北大街的众多老字号中,就有王家的杂货店“得新成”、百货店“恒兴德”、金店“长虹蛎”以及服装店“天一”。今天榆次老城东门牌楼后,有一座车夫赶马车的雕塑,这个车夫的原型是王家的首席车夫,雕塑所呈现的是他为东家赶车赴京做生意的故事。
明朝以后,榆次的商业进入鼎盛时期,这里孕育了秉承着晋商精神,在百余年间纵横捭阖于万里茶道上的榆次商帮。
王家在平遥的票号“协同庆”(图片来源于网络)
车夫赶马车的雕塑(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