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业是我省重点打造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五一”假期,我省共接待国内游客数量.49万人次,同比增长66.42%;实现旅游总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25%。有此亮丽数据,固然是旅游市场强劲复苏的结果,但同时也是大力打好文旅融合体验牌的结果。事实再次证明,打好文旅融合体验牌,对创建全省域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运城印象风陵渡景区举办集音乐表演、美食、温泉度假、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嘉年华”活动,朔州右玉玉龙国际赛马场举办年度玉龙赛马公开赛季前热身赛,怀仁金沙滩景区上演风筝文化节、民俗文化节等系列活动,阳泉市矿区石卜咀农业观光园举办电音嘉年华活动,晋中张壁古堡景区策划“晴好五月天·来张壁做数学题”主题活动,长治通天峡景区飞天表演及专业的乐队歌手现场演绎……给游客带来别样的欢乐体验,为景区注入了全新活力。
山西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省、文旅强省具有独特的优势。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具有天然的互补性。旅游承载了受众对当地文化、生活场景的向往和期待,旅游业吸引受众的重要一点便是将当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转化为场景、故事和体验项目。以此引发游客共鸣,关键是要把文化作品转化成旅游产品,把文化设施建设成旅游景点,使景区更有内涵、魅力和品质,更好地保护、利用和传承文化。
开拓文旅融合的蓝海,不是文化和旅游的简单相加,而是一场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旅游只营造商业氛围,而没有文化的内涵,那便失去了吸引力。如何深刻理解和发掘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让文旅融合体验更有针对性、群众性、实效性,是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主要着力点。促进旅游从“打卡式”向“体验式”、从“景点游”向“全域游”转变,必须推动文化、旅游、康养及相关产业深度相融,不断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推出更多让游客产生情感共鸣的文化产品、旅游精品。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实现文化和旅游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离不开高水准策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营,切实以新发展理念谋划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文旅发展和提升城市内涵、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与推进生态保护、绿色发展融合起来,加快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具体而言,就是要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把优质旅游资源变成优质旅游产品,确保“游山西·读历史”活态化展示、具象化传播,让游客可触摸、可感知、可互动,不断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参与感、获得感。
“旅游是获得愉悦感和浪漫性的最好媒介。”每一场旅行,都承载着游客的独特体验和记忆。游客的体验感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环境和服务的优劣。全域旅游背景下,只有用创意激活资源,培育发展研学游、文化体验游、自驾房车游等新业态,推动文旅产品融合、业态融合和产业重构,才能赋予文化旅游产业更旺盛的生命力。
李慧勇
本文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