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山西省地级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是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晋商文化的摇篮。
这里的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年)扩建,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这里的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这里不仅历史悠久,这里还诞生了很多历史名人!
郭泰:
郭泰,字林宗。太原郡介休县(今属山西)人。东汉时期名士,与许劭并称“许郭”,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
郭泰出身寒微,年轻时师从屈伯彦,博通群书,擅长说词,口若悬河,声音嘹亮。他身长八尺,相貌魁伟。与李膺等交游,名重洛阳,被太学生推为领袖。第一次党锢之祸后,被士人誉为党人“八顾”之一。最初被太常赵典举为有道,故后世称“郭有道”。官府辟召,都不应命。他虽褒贬人物,却不危言骇论,所以不在禁锢之列。后为避祸而闭门教授,弟子达千人,提拔“英彦”六十多人。
建宁元年(年),郭泰闻知陈蕃谋诛宦官事败而遇害,哀恸不止,于次年正月逝世,终年四十二岁。史称当时“自弘农函谷关以西,河内汤阴以北,二千里负笈荷担弥路,柴车苇装塞涂”,有近万人前来会葬。蔡邕亲为其撰碑文。
文彦博:
文彦博,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市)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间,秉公执法。为相期间,稳固朝局,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被世人称为贤相。有《文潞公集》四十卷。《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祁寯藻:
祁寯藻,字叔颖,号实甫,山西省寿阳县人。清朝时期大臣,户部郎中祁韵士第五子,三代帝师。
嘉庆十九年,考中进士,起家庶吉士,迁翰林院编修,历任军机大臣,左都御史、诸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道光十九年(),亲赴福建筹办海防,查禁鸦片。咸丰帝即位,更得重用,自请辞官。同治元年(),教习同治帝读书。
韩贤:
韩贤,字普贤,广宁石门(今山西寿阳县)人。东魏时期大臣,齐神武高欢手下将领。
壮健有武用,参与葛荣起义。投靠尔朱荣家族,封帐内都督,封汾阳县伯,迁广州刺史。齐神武高欢起兵于信都,暗中通诚,拜建州刺史,封昌黎郡王。东魏天平初年,拜特进、中军将军、洛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天平四年,平定同郡韩木兰叛乱,以身殉国,追赠侍中、尚书令、大将军、司空公、定州刺史,谥号为孝。
孙资:
孙资,字彦龙,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三国时期曹魏重臣。
孙资三岁丧双亲,由兄嫂抚养成人。长大后入太学,为同郡重臣王允赏识,荐为县令。后兄为人害,孙资刺杀仇人后携家眷避居他乡,好友贾逵荐之于曹操帐下。先为功曹,后任计吏,参丞相军事,受尚书令荀彧称赞。魏国建立后,孙资为秘书郎,后转右丞,改中书令、给事中,赐爵关中侯,与刘放同掌机要。后进爵关内侯。魏明帝即位后,孙资与刘放权势益重,备受宠幸。累迁至卫将军,仍兼中书令,进爵中都侯。正始七年(年),孙资以特进逊位。正始十年(年)复为侍中、中书令。次年再次逊位,拜骠骑将军、侍中。
石虎:
石虎,字季龙,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省榆社县)人,赵明帝石虎之侄,海阳王石弘堂兄,后赵第三位皇帝(年–年)。
建平四年(年),石勒驾崩,太子石弘继位,因石虎专权,刘太后与养子石堪拥立石勒子南阳王石恢,欲举兵反对石虎,事泄被杀。延熙元年(年),石虎篡位,自称大赵天王,杀石弘、程太后、秦王石宏、南阳王石恢。建武元年(年),石虎将首都由襄国迁至邺城,并特地派人到洛阳将九龙、翁仲、铜驼、飞廉转运到邺装点宫殿。太宁元年(年),正式即皇帝位。统治时期极度荒淫残暴,屠杀大臣、百姓,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起义不断。太宁元年(年),石虎病逝,随后因他的儿子争夺皇位引发内乱导致后赵崩溃。
温庭筠: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词人。
温庭筠出身没落贵族家庭,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或“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
温庭筠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更是刻意求精,注重文采和声情,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很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文笔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三人都排行十六,故合称“三十六体”。其诗今存三百多首,有清顾嗣立重为校注的《温飞卿集笺注》。其词今存七十余首,收录于《花间集》《金荃词》等书中。
王僧辩:
王僧辩,字君才,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南朝梁名将,右卫将军王神念次子。
出身乌丸王氏,初为湘东王萧绎中兵参军,后任平南将军、左卫将军等职。智勇兼备,所经战阵,屡获胜利,官至骠骑大将军、尚书令。梁大宝二年(年),拜大都督,领军讨伐兴兵作乱的降臣侯景,大获全胜,因功升任征东将军、江州刺史。承圣元年(),东扬州刺史陈霸先会师,水陆并进,攻破石头城(今南京城西),平定侯景之乱。
承圣四年,在北齐的威逼利诱下,迎立北齐扶植的贞阳侯萧渊明为皇帝,遭到陈霸先反对。陈霸先起兵十万,攻入建康,将王僧辩擒杀。
温峤:
温峤,字泰真,一作太真,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东晋名将,司徒温羡之侄。
出身太原温氏,聪敏博学,为人孝悌。初授司隶校尉都官从事,进入并州刺史刘琨(姨夫)幕府,拜司空左长史。西晋灭亡后,南下拥戴晋元帝即位,拜散骑常侍。迁太子中庶子,辅佐东宫,与太子(晋明帝)结为布衣之交。晋明帝即位,拜侍中,转中书令,从平王敦之乱。晋明帝病重,随王导、郗览等同受顾命,拜平南将军、江州刺史,从平苏峻之乱,拜骠骑将军,封始安郡公。
孔祥熙:
孔祥熙,字庸之,号子渊,山西太谷人,祖籍山东曲阜,生于太谷县一个亦商亦儒的家庭,孔子的第七十五世孙。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亦是一名银行家及富商。孔祥熙的妻子为宋霭龄,岳父是宋嘉树。孔祥熙与宋子文、蒋介石为姻亲关系。孔祥熙长期主理国民政府财政,主要政绩有改革中国币制,建设中国银行体系,加大国家对资本市场的控制等。年8月15日在纽约心脏病发去世。
石勒:
石勒,字世龙,上党郡武乡县(今山西省榆社县)人,羯族部落首领石周曷朱之子,后赵开国皇帝(年-年),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奴隶皇帝。
石勒壮健有胆力,雄武好骑射,喜欢儒家文化。跟随流民帅汲桑,投靠成都王司马颖部将公师藩。八王之乱后,投靠汉光文帝刘渊。重用名臣张宾,以襄国为根据地,消灭王弥、幽州王浚、并州刘琨、冀州邵续、辽西段匹磾的割据势力,占据幽并冀州之地。靳准发动平阳政变后,正式与刘曜决裂。光初二年(年),自称赵王,定都襄国,西取关中,东擒苟晞和曹嶷,灭亡前赵,南掠晋土,北侵代国,令后赵成为北方最强的国家,实行多项措施,推动了文教和经济的发展。
当然,晋中还有很多历史名人,你还知道哪些晋中历史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