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华夏族群的缔造者是炎帝和黄帝。据史书《国语》所讲,炎帝和黄帝原本是兄弟俩,炎帝住在姜水,黄帝住在姬水。后来呢,黄帝的部族越来越强大。经过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又通过涿鹿之战,把蚩尤也给击败了。这下子,黄帝就成了天下所有人都认可的老大啦。
《史记》里讲了炎帝失天下的事儿:炎帝想欺负各路诸侯,这下子诸侯们都跑去投靠轩辕了。轩辕呢,就开始修养德行,整顿军队……后来,诸侯们都尊崇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个人就是黄帝。
那啥,不管是《国语》里说的炎黄的出身情况,还是《史记》中提到的炎帝丢了天下这事,其实都是后来的史家受万世一统这种观念影响,硬给凑到一块儿的。咋个凑法呢?就是把本来分属不同体系的部族首领或者部族神,给说成是有血亲关系的亲戚,还把天下主导权的更换,归结为是因为失了德。
老早以前,古人对有些事儿就挺明白的。就说春秋那时候吧,鲁国人宰我问孔子:“我听说黄帝在那位置上待了三百年,黄帝到底啥样人啊,咋能活三百年呢?”到了唐朝,给《国语》做注释的司马贞也跟着补充道:生出炎帝、黄帝的少典氏,那是个诸侯国的名号,可不是人的名字。
其实啊,像战国时候的《吕氏春秋》,还有三国时期的《古史考》这些书里都说了,炎帝那是经过好多代人之后,才被轩辕氏给代替了。这里面留下名字的有好些个呢,像帝临、帝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这最后一代炎帝就是榆罔。“到了帝榆罔那时候,才开始看到蚩尤部落里的浇开始显露头角了”。
您知道吗,其实炎帝和黄帝啊,不是指特定的某一个人,而是部落首领的一个统称,这就好比西周的时候,每一代的统治者都被叫做“周天子”或者“周王”。不过呢,有点遗憾的是,史书上倒是记下了8位炎帝的名字,可历代黄帝的名字却没记下来。这样一来,就让后来的人有了一种错误的感觉,觉得炎黄是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的俩兄弟呢。
1.炎黄的生存年代
在史书中,关于炎黄生存年代的记录,只是有个大概的轮廓。就像在汉昭帝元凤三年,也就是公元前78年的时候,长安的单安国等人讲了这么个事儿,他们说从黄帝那时开始算,已经过去三千六百二十九年了,这样一来,就把黄帝的生存年代定在了公元前年。
西晋的学者张辅,他是东汉天文学家、数学家张衡的后人。张辅在对《史记》做出评价的时候讲道:“迁的著述,言辞简练,事情却讲述得很清楚,叙述三千年的事情只用了五十万言。”按照张辅的这个说法,那就意味着黄帝是生活在距离汉朝三千年前的时代。
据出土的竹书纪年所记载,“黄帝至禹,为世三十”。要是按每一世大概三十多年来算,从夏朝在公元前年左右建立这个时间往前面推,那黄帝生活的年代差不多就在公元前年左右啦。嘿,这和吕思勉先生通过年表推算法得出的黄帝生存年代基本上是一致的呢。
这可不是瞎猜的,为啥这么说呢?考古发现能证明啊!在公元前年到前年那段时间里,原先在晋南、豫西,特别是以河南三门峡为中心的黄河三角洲那块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也就是庙底沟文化,那可是扩张得厉害。西边到了甘肃兰州,东边到了海岱地区,北边到了晋中和冀西北,南边呢,都到淮汉流域了。
咱说这庙底沟文化啊,它的分布区域可不得了,跟史书里写的黄帝那版图啊,那是相当契合。史书里说黄帝的版图东边到了大海边,西边到了崆峒山,南边到了长江,北边到了荤粥,在釜山合符,在涿鹿的一个地方建了城。嘿,巧了!在传说中黄帝的有熊国所在的那个河南郑州,还真发现了一个仰韶时期挺高级的聚落遗址,这地方就叫双槐树遗址。
在一定程度上,有些东西可以证明黄帝生活的地方以及他生活的那个时期。比如说,一些历史文献中提到的关于黄帝的记载,还有一些地方的传说、风俗习惯等,这些都能作为证据。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能够对黄帝的生存地域和生存时间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总之,通过各种相关的信息和线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证实黄帝的生存地域和生存时间这一情况。
那当然了,在考古方面发现的炎帝遗迹,跟上述得出的结论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条。
据史书记载,炎帝生活的年代比黄帝早,这是没啥可争论的。不过,炎帝到底早到啥时候呢?那肯定不是像有些人想的那样,他俩是前后出生的兄弟俩,这种想法太具体、太形象了,根本不可能。
《史记》提到“炎帝五百三十年”,《尸子》讲“神农七十世而有天下”。要是按照前面说的那种计算方式,那炎帝是在黄帝之前的两千一百年呢,也就是公元前年。不过啊,各家的说法差别挺大的。
咱从考古资料里能知道,我国的农业大概在公元前年那会儿就有了。等到公元前年左右的时候,农业不断发展,就有了稳定的住的地方,还出现了做陶器的手艺,这时候仰韶文化刚开始兴起呢。再说炎帝,他还有个称呼叫“烈山氏”。这烈山说的就是烧山,其实就是那种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办法。
据史书记载,说“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这姬水到底在哪儿呢,到现在都还争个不停没个定论。不过姜水可不一样,长久以来基本没啥争议,就在关中西部那以岐山、武功当作中心的渭水那一块儿。而且呀,这儿还是炎帝传说特别多的地方呢。
咱要是把黄帝和炎帝放在一个大的时空框架里来看呢,黄帝生活的那个时候,差不多是庙底沟文化特别兴盛的公元前年左右。再说说炎帝,他生存的节点是在公元前年左右,那会儿原始农业刚开始发展,聚落出现了,陶器也刚刚兴起。炎帝统治了多年后,这统治权就被黄帝给取代了。
2.炎帝的天下怎么丢的?
考古研究发现,早在公元前年的时候,渭水那一块儿,存在着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这一文化类型有三个特点。其一,它的分布区域跟史书记载中炎帝活动的地方是一致的。其二,这儿的人过的是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定居日子,他们有陶器,还有存粮食的地窖,而且挖出来的日常用的陶器,多数是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正因如此,这也被叫做“红陶文化”。其三,在聚落房址的灶坑边上,常常放着用来保留火种的陶罐。
尚红,还爱用火,又搞农业,这些特点跟炎帝特别相符。再说了,从半坡类型那儿继承来文化类型的庙底沟文化,发展起来以后,原来的半坡文化不管是在文化的中心地带,还是在边缘地带,全都被庙底沟文化给替换掉了。有学者针对考古发现的这种情况,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庙底沟运动”。
咱来说说黄帝庙底沟文化和炎帝半坡文化的事儿。这黄帝庙底沟文化对炎帝半坡文化有个反噬的情况,这事儿啊,正好证明了史书里讲的炎黄同源这个说法。不过呢,到最后黄帝把炎帝给打败了,就这样黄帝成了天下所有人都认可的老大,这基本上就是那段历史的一个大概情况了。
在炎帝生活的那个时候,属于半坡文化,也就是仰韶文化的早期阶段。那时候啊,整个社会的情况是,各个氏族部落之间基本上是平等的,没有啥太大的差别。一个聚落和另一个聚落之间呢,也没有那种明确的谁听谁的从属关系。
在黄帝那个时候的庙底沟文化,也就是仰韶文化的中后期,聚落里面有了变化,开始出现等级分化的情况。氏族成员的随葬品不再像以前那样差不多,而是有多有少,不一样了。各个聚落之间也有了等级差别,还出现了一些比较强的聚落能控制弱小的聚落。这种情况的基本样子是,有一个比较大的聚落当中心,周围还有好些个中小聚落陪着,形成了人们说的“聚落群”结构。
那咱说,不管是半坡文化的聚落遗址,还是庙底沟文化的聚落遗址,都没找着专门打仗用的兵器。这种情况啊,能这么解释:一方面,那时候的社会,打仗这事儿还不是主要的;另一方面,打仗用的家伙什儿还是木棍、石头这类原始的东西呢,专门的兵器还没出现呢。
不管咋说,黄帝部落把炎帝部落给取代了,这事儿经历的时间可不短呢,要是从考古学文化面貌变化的角度来看,估计得有好几百年(庙底沟文化差不多持续了将近一千年)。在文化方面,融合的程度可比通过战争的手段大多了。所以啊,炎帝丢掉天下,可不是光靠一场阪泉之战就能做到的,其实是庙底沟文化对咱半坡文化长期的兼并和融合。
3.炎帝的天下怎么来的?
要说黄帝的天下是从炎帝那儿夺来的,那炎帝的天下又是咋来的呢?在华夏文明快要诞生,满天星斗的时候,炎帝咋就顺理成章地被大家公认是天下共主了呢?
得说道说道,这儿讲的天下,可不是现在整个中国的地盘,其实就只是黄河中游那一块儿地方。要是按文化族群来分的话,黄河中游住的是华夏集团,黄河下游呢,是东夷集团,而南方和东南那边,分别是苗蛮集团和百越集团。炎黄这俩部落,那可是华夏集团的核心力量。
分子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DNA能分成Y染色体和线粒体这两部分。那Y染色体呢,又叫“父系单倍群”,靠着它能去追查男性祖先在地理上的起源和分布情况。再说线粒体,它也有个名字叫“线粒体DNA”,这是用来追寻女性祖先的线索呢。
咱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那都是从非洲走出来的晚期智人。经过了好几百万年的到处迁徙,不停繁衍,这才出现了如今的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这些人种呢。
咱大部分中国人那可都是NO—M单倍群的后人,这个单倍群就是黄种人的基因类型。
四万年前左右,M族群顺着中南半岛往北边去,进入了中国这块地方,后来变成了O-M。这O-M又分成了两条支线。其中一条支线留在了咱国家东南沿海那一块儿,慢慢就成了百越族,也就是O1a-M。另一条支线接着往北走,走到海岱地区的那些人,就形成了东夷族,是O2a1b。还有一部分人从四川那条路走,到了黄河上游的甘肃宁夏那儿,就形成了M单倍群。
在大概1.3万年前,M单倍群分化出了两大支系。其中一支是M7,它往南去到了长江中游,在那儿形成了苗蛮族。另外一支呢,是M,它沿着甘肃宁夏那片地方,进到了渭河流域。汉、藏、羌、白等民族的祖先就是M,这些祖先们还创造出了特别了不起的仰韶文化。
打从这儿开始,到了公元前1万年的时候,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四个族群集团就实实在在地出现了。这四个族群原本都是一个根儿上出来的,不过呢,因为长时间在不同的地方住着,等到公元前年的时候,就演变出了不一样的考古学文化。
在浙江,百越族弄出了良渚文化,这可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有力证明呢;在湖北,苗蛮族整出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那可是古城不少,有着浓浓的军事味道;在陕西关中呢,M群体搞出了仰韶文化,而且姜姓在M下游里出现的次数比别的支系多多了,那没跑了,炎帝就是M群体的核心人群。
说白了,在现代人类完成迁徙的时候,那时候人们还过着原始生活呢,正从原始社会往文明前夜转变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关中地区的炎帝族群已经有了稳定的住的地方。他们靠着原始农业,那人口是越来越多,好多氏族都发展起来了,就这样,华夏集团的根基算是打下了。
咱华夏集团的开创者是炎帝部落,这炎帝部落自然而然就成了第一代天下的老大。这就说明,炎帝统治的天下那是社会进步、人类不断繁衍带来的自然而然的结果。后来呢,M的下游支系庙底沟群体,也就是黄帝族群,把半坡群体给压制住了。不过呢,他们这样做只是华夏集团内部领导权变了,华夏集团在天下的主导地位可没改变。
咱先说说华夏集团啊,这华夏集团那可是相当厉害。他们先后在军事上把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给打败了。就这么着,华夏集团一下就成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老大。打那以后,炎黄这俩字儿可就不得了了,成了先祖的代表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