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要求欣赏读书法作品,并且正确规范书写“学无止境”四个字,难点是“学”“无”繁体字的辨认,“无”看作“舞”的人不少。总体来看,得分率较高,当然,抄都抄不对的也大有人在。
原因分析——
题本身难度不大,而且评分标准又较为宽松。
第2题依然是10个古诗词原句填空。难度不大,得分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但是,错误依然不可避免。集中在“白露为霜”的“为”;“秋容如拭”的“拭”;“峰峦如聚”的“峦”“聚”;“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沧”;“烽火连三月”的“烽”。
后四空则不然,得分率相对偏低,而且含零的均分与不含零的均分差距非常大。这说明,有错不得分或干脆不写的情况不少。易错字词集中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的“逝”“舍”“昼”;“受任于败*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中的“奉”,而且“受任”与“奉命”,“败*”与“危难”的顺序容易记错。
原因分析——
古诗词默写填空今年均分较高,说明老师们都注重了平时的落实。诗词默写必考,而且考什么内容非常明确,问题自然不大。但是,一部分学生存在死记硬背,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或者基础较差,即使理解也不会正确书写的问题不少。
而2(3)干脆不得分的情况之所以出现,我觉得,原因是它们都是出自《论语》《出师表》等古文。师生重视程度明显不如古诗词,全文背诵不可能,又没有仔细研究古文中,应该积累哪些语句的规律。也就谁能背谁就背,能背几句算几句,不做统一要求了。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词性、短语、复句、标点符号等语法知识。相对较易,学生准确率能达到60%以上。
4小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篇名和主旨的了解。内容并不生僻,学生易下手答题,得分率较高。但在试卷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对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名能准确口述,书写时个别字却把握不准。尤其“炼”字,写成“练”或“烁”的不少,在错别字中占一大半。其次“钢”字,写成“刚”、“冈”、“岗”、“铜”等都有。此外,名称中乱加字,乱减字的也有,如“钢铁是怎么炼出来的”。
在对人物精神的考查中,考生对“的精神”前面的空出现理解错误,如“坚定不移”、“坚持”等不能用“精神”表述。即使用词准确了,出现错别字的也有,如“不屈不饶”、“坚持不泻”、“自强不惜”等。
第5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有针对性的语言表达能力。从答题情况看,学生表达指向不明,不能在句子中直接点明“医生″或“白衣天使”,而是较宽泛。辞不达意,搭配混乱,有的干脆直接抄袭原文。
第6题是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出观点,并且准确表达。题干中有对学生答题的明确要求——“他读懂了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并不存在审题干扰,然而,考生对于题干要求视而不见,尤其忽略了“简要”的要求,表达啰啰嗦嗦。
内容理解更不准确,游离于文本之外。出现了意念、态度、精神、品质等答案。
论点表述应尽量明确,然而,有的学生甚至引用诗词,让阅卷教师感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如“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由于中考对记叙、议论、说明文体阅读基本知识与能力的忽视,导致不少教师忽略了这些内容的训练。本文考查的是论点的概括,它的语言特点应该是什么,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因为一带而过,学生自然一头雾水。因此,语言冗繁,观点不明的答案比比皆是。当然,学生文本理解能力偏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第7题是围绕某一观点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来阐释自己的理解,这是几年来相对稳定的一种题型。但是,从答题的情况看,学生对说理的基本要求不是很明确,更多是在列举事例,即使讲道理,也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很强的针对性,与观点形不成必然的因果;同时审题不严密,要求很明确:“可以同意以上某一种观点,也可以另有自己的看法”。然而,有的学生出现了三种观点都同意的问题。
原因分析——
议论说理是学生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不少老师对此也没有深入理解,不能围绕“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有理有据”的基本要求给学生以准确而有效的指导。
第8题注音,因为“萋”与“妻”字同音,即使没见过也能基本猜出来,难度并不大。但是“瞑”字则错误太多,尤其是前鼻音后鼻音混淆,声调也不明确,甚至声调要标在韵母上,这个常识也不是人人都能搞得清。
第9题基本没有难度,虽有“发”的干扰,学生也能在它与“朝”字之间做出清晰的判断。
第10题翻译则错误百出,不仅文不从字不顺,而且,一些并不难的字的翻译也成了问题,如“翼”“临”“落”“出”。此题得分率较低。
第11题第1空,写成了“乡愁”等词语的不少;第2空,在总结《醉翁亭记》的内容和主旨时,虽然句式可以模仿,但语言不通,对内容或主旨理解表达的准确度并不高。
第12题要求划出三处停顿,能全部划对的不多,而且,有的同学划了四处五处,瞎猜乱蒙。
第13题因为理解不到位,截取文中原句不完整或选择错误颇多,第2空要求概括人物特点,用词更是辞不达意,有的甚至毫不沾边。
原因分析——
文言文基本篇的复习一直是初三复习中,教师抓在手里的重头戏。今年阅读考查难度也不大,但得分并不高。可能与疫情影响有一定关系。反映出的问题就是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并不扎实。尤其是在句子翻译中,“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水落而石出”难度并不高,但依然问题百出,就是例证。当然,也可能与语言的表达能力低有关系,因为“水落石出”的意思,学生不可能不懂,但真要准确表达,可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课外古文的理解更多得益于课内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与日俱增,课内功夫做的不扎实,课外拓展自然问题重重。
第14题为图文转换题,考察的是学生最基本的说明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审题不清,没有抓住“设计特点”这个关键词语;还有少部分学生不能对画面进行完整的说明,他们或者对画面的基本内容描写不完整,有遗漏;或者方位词语使用不准确;或者说明顺序混乱。还有的学生概括设计特点时,词语贫乏,不能准确表述。
原因分析——
学生可能对读图题的要求不太明确。读图题的评判标准就是看读者能不能通过文字描述在脑海中基本再现这幅图画。为此,就不能不仔细观察,尽量不要遗漏重要内容;不能不准确使用方位词,不能不合理安排顺序。
在“提示”中,有明确的内容及层次要求,学生不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来确定答案的内容和层次。只要认真读题,都不是问题。但是,对“设计特点”一词的理解可能有些困难,所以,这部分的内容的表述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第15题以学校《文苑》杂志推出“文学作品大家赏”栏目的情境,考查学生记叙类文本的理解与赏析。
第1问:对写作手法“照应”的理解为5分。存在问题首先是文不对题,由于审题不清,没有点明哪个结尾有照应技巧;其次,对“照应”写作技巧理解模糊。不能准确理解什么是文题照应、首尾照应、伏笔照应,把三者相混淆。有的甚至概括情节、分析人物、剖析主题。
第2问要求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语言表达”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学生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赏析”理解不准确,缺少最起码的文体常识。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有哪些角度?主题思想可以有什么可以赏析?本文语言特色到底是朴实无华还是生动形象?如果是朴实无华,如何说明?如果是生动形象,又有哪些理据可以支撑?“主题”“人物”“情节”三者到底各是指什么?所以,出现了人物形象分析中,只简单指明人物性格,缺少具体分析的情况;语言定位为“朴实无华”,却以修辞分析为主。
对这些文体常识,缺少应有的了解,那就只好生搬应套老师教给的答题格式了。
对题干中的“任选其一”熟视无睹,想写几个写几个。即使明确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却又没有围绕主要人物山子他爹进行,而是对文中人物全方位下手。
缺乏起码的感知理解能力。或在对人物形象感知时,抓不住人物的主要性格,侧重于山伯的勤劳朴实;或对细节的理解不准确,“山伯蓬头垢面……分辨不出颜色”,居然分析出了他生活习惯不佳,不爱干净的缺点。
原因分析——
文体阅读教学受这几年考题的导向影响,大部分老师在认识上已经非常模糊。多少年延续下来的具体的文体教学内容,哪些是必知必会,哪些应该舍弃,没有人明确告诉他们,只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来安排教学了。
人物分析、主题赏析、语言剖析应该从哪些角度入手,如何进行,这些具体的问题,一线教师更是盲人摸象,各自探索。如果相关的指导更具体明确些,这些困惑就能更少一些。
第16题第1小题是读图,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