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德
(写于年9月)
也许因为我是山西人的缘故,又在山西做了几十年的新闻工作,山西的一百多个县,差不多都跑遍了,对山西的方言比较了解,也喜欢拿山西方言跟各种语言作比较,这成了一种习惯,有时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比方说吧,我对元曲特别偏爱,为什么呢?因为我在其中发现很多和山西方言相似的词汇。下面先举几个例子。
1.“胡阑”
睢景臣的《高祖还乡》里,有这样有趣的段子:“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这里的"白胡阑","红曲连"是什么意思?我们山西人不用看注解就能明白,,“胡阑”是环的意思,"曲连"是圈的意思。
为什么呢?因为这就是山西许多地区最土的方言的说法。
这是一种单字复音的语言现象。
胡阑,取“胡”字的声母,和“阑”字的韵母,连在一起快读,就近似于是“环”;曲连,取“曲”字的声母,和“连”字的韵母,连在一起快读,也就近似于“圈”。在山西中部、西北,以及内蒙古西部的方言里,这样的现象还可以举出许多。比如,“圪劳”是“角”的意思(角,在古音里读如“高”,现在江浙一带还是这样的读音),山西民谚:“得过且过,阳圪劳劳暖和”,“阳圪劳劳暖和”就是靠着墙角晒太阳;不阑,是“拌”的意思。山西有一种面食,是用莜麦面拌成小块状然后蒸熟,称为“不阑子”;再比如,木板受潮变形,普通话谓之“翘”,山西方言说“圪料”等等。据有的语言学者说,这种单字复音,是更加古老的一种语言现象。据说,有很多单音的词汇,本来就是复音,比如上面说的“环”、“圈”等,但是在文字产生以后,古人为了减少刻、写文字的工作量,就尽可能地用单音的字来表达,这就是“胡阑”变成“环”、“曲莲”变成“圈”、不阑变成“拌”的原因。
2.“兀的”
这是个语气助词,意思比较宽泛,类似“哪么”、“真是”、“还”、“当然”、“可不是嘛”等意思。这个词在元曲里常常看到,可以信手拈来,如:
尚仲贤《洞庭湖柳毅传书》:“想着我在洞庭湖里,怎生受用快活,如今折得这般,兀的不愁杀人也。”“兀的不愁杀人也”的意思是“真教人忧愁啊”,用今天的网路语言,就是“好郁闷啊”。
现在晋中一带的方言中,“兀的”一词依然随处可见,意思和元曲中“兀的”基本一致。例如:
?
(1)“我的手机丢了,兀的这可咋办呀!”——兀的在这里只是加重语气,意思是“哎呀,这可怎么办呀”。
(2)“这是你画的?”“兀的哩!”——意思是“当然啦!”
(3)“你说我的办法不好,兀的你说该咋办?”——这里“兀的”是那么的意思。
3.“款款”
马致远《借马》:“不骑呵西棚下凉处拴,骑时节拣地皮平处骑。将青青嫩草频频的喂。歇时节肚带松松放,怕坐的困尻包儿款款移。勤觑着鞍和辔,牢踏着宝蹬,前口儿休提。”——“款款”,即“轻轻地”。
“款款”在山西人口语中依然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山西人一般不说“轻轻地”,说“款款地”。例如:
“款款儿地放下,小心碗里的汤洒到桌子上。”
4.“悄悄冥冥”
王实甫《西厢记》:“[越调。斗鹌鹑]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罗袂生寒,芳心自警。侧着耳朵儿听,蹑着脚步儿行。悄悄冥冥,潜潜等等。”“悄悄冥冥”就是不声不响的意思。山西人现在也经常这样说。例如:
“你也不敲门,悄悄冥冥就进来了,吓我一跳。”
上面这是随便举的几个例子,元曲中还有很多词汇,在今天的山西话里常常见到。这是为什么呢?
?
比如前面举例的睢景臣(约一二七五——约一三二O)。据天一阁本《录*簿》:景臣名舜臣,后字嘉贤。后字景贤,又字嘉宾。江苏扬州人,后来移居杭州。睢景臣是南方人,《高祖还乡》写的也是刘邦家乡的事,不可能特意模仿山西方言。为什么在他的作品中有如此与晋方言类似的用语?
?
1.元曲是元代最流行的文学形式,其所用语言应以当时的“官话”为正宗,官话总是以京城方言为基础的。可以推测,上述语言现象是当时官话中的一种现象。
?
2.山西当时与大都(现在的北京)同属一个行*区域——中书省。一般而言,同一个行*区域的语言更容易同化。可能当时山西方言与北京方言没有现在的差别大。后来明清两朝,山西成为独立的行*区域,而北京因清人入关,带来了东北口音,山西因关山阻隔,口音没有“与时俱进”,保留了当时的语言要素。所以,山西方言中的一些词语,其实是当时官话的“活化石”。
?
3.山西在元代经济文化相当发达,元初时杂剧在山西较为繁荣,被公认是仅次于大都(北京)的文化中心。元曲四大名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其中就有两位(白朴和郑光祖)是山西人。此外据《录*簿》记载,当时山西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剧作家和演员。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史》中也说,元代剧作家北方人多,晋南人尤其多。即使在京城大都演出的曲目,也有很多是山西人所创作,演员中也有很多山西来的名角,当时的戏曲语言不可能不受山西方言的影响。
从古至今,文化和经济强势地区,语言也会处于强势地位,往往被其他地区所模仿,这是语言流行的一个通常的模式。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年轻人讲普通话,往往模仿港台腔、广东腔,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在元代,即使是其他地区的戏曲作者,创作剧本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山西方言的影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